動態追蹤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中研院社會所6/3「週五論壇」、6/7(二)「午餐演講」及6/10(五)「學術演講」

中研院社會所6/3「週五論壇」公告

講 題:中國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平等:一項基於北京高校大學生的調查

主講人:吳曉剛副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

時 間:10063日(星期五)下午230 - 下午430

地 點:中研院人文館南棟社會所802會議室

演講簡介:
中國的高等教育自1998年以來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擴張。儘管在有關高等教育機會的公平性的問題上,社會公眾有著廣泛的討論,有些零星的觀察指 出幾所精英大學裏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生比例呈下降趨勢, 研究高等教育的擴張和分化對社會分層的影響,還缺乏系統地資料。我們在2009年啟動的首都大學生成長追蹤調查,隨機抽取了北京15所大學的近5000名 學生,旨在搜集他們的大學生活經驗,職業選擇,以及今後的勞動力市場的過程 。本研究基於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對高中經驗和錄取過程的回顧資訊,描述他們是如何被分配到不同層次的高校的過程。如其他地方發現的一樣, 從精英高等教育到大眾高等教育的轉變是伴隨著精英研究型大學與競爭性不是很強的二類大學之間的分化,而後者越來越多地是被來自一般背景家庭的孩子佔據。

講者簡介:
現任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應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包括社會分層與流動,經濟社會 學,政治社會學,和定量研究方法。他的文章發表於三大國際頂級社會學刊物如《美國社會學評論》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美國社會學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社會力》Social Forces 、人口學的國際頂級刊物《人口學》Demography,以及《中國研究季刊》China Quarterly2006 年獲得美國國家教育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Spencer 基金會)的博士後研究基金,並以發表於《社會力》的研究論文"產黨幹部與市場機會"獲美國社會學會亞洲/亞裔美國人研究最佳論文獎。2007 年以"精闢資料研究中國社會"獲美國社會學亞洲人/亞裔美國人"青年學人"獎(the Asian and AsianAmerican Early Career Award)。

~~~~~~~~~~~
中研院社會所6/7()「午餐演講」公告

講 題:Second-Modern Transformation as a Global Trend: Where does East Asia Stand Today? [In English]

主講人:Professor Emeritus Sang-jin H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主持人:張茂桂 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時 間:10067日(星期二)中午12 - 下午130

地 點:中研院人文館南棟社會所802會議室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second-modern global transformation worked out by Ulrich Beck and his associates, the presentation will examine the suggested main driving forces of this change, that is, global risk, individualization, and cosmopolitan transformation. As an attempt to assess the significance and limit of the arguments advanced so far,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and distinction will be briefly introduced between push and pull factors, between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and human intervention, and between macro-historical imperative and cultural-discursive formation. Based on this conceptual work, an argument will be made that the proposed theory of second modernity largely reflects the Western experience, inviting creative works to investigate East Asian trajectories of second-modern transformation. These trajectories may converge into yet crucially diverge from the Western ones. The presentation will move further to examin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st Asian compressed modernity and rush-to mode of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e that modernity has brought about risk society whose complexity and intensity is far greater than in the West, as evidenced by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llision of various types of risks in China, South Korea, and Japan. While supporting the idea of second modernity, therefore, the presentation will emphasize that research should be based on concrete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opening up a critique of compressed modernity from within and exploring a new pattern of development plugged well into normative tradi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will be introduced in this way and examined in the Western as well as East Asian contexts. Among 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Korean trajectory of second-modern transformation will be examined with respect to the emerging reflexive risk-governance, individualization, and the normative energies crystallized in many public campaigns. The presentation will also ask whe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of second-modern transformation come from in China and Japan today.

講者簡介:
Professor Emeritus at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NU), where he taught social theory, political sociology, and cultural change since 1981. Currently, he teaches at Beijing University as Visiting Professor. He also lecture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New York,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in Paris,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Buenos Aires, Argentina.

As a scholar, he has distinguished himself by political and social engagements. He served as Chairman of the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policy planning of Republic of Korea during Kim Dae-jung administration. He also served as President of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Chairman of Board of Directors, the Korean Human Rights Foundation, and member of Plenary Committee, Tripartite Committee of Labor, Management and Government, Executive Chair, the Committee on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Korean Liberation, and the Koran representative in negotiation with France over the return of the Oeguijanggak archives held in Paris.

He is the author/editor of many books including Habermas and the Korean Debate,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Human Rights, Theory of the Middling Grassroots, Korea's Third Way, Bureaucratic Authoritarianism in Korea, and Human Rights in North Korea, among others. His current research includes Chinese transformation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role of the grassroots segment of the emerging middle class, transitional justice and reconciliation in East Asia, particularly concerning the war crimes of Japan, second-modern transformation in West and East, the quality of democracy. Three books are expected to come out in 2011 and 2012 from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titles (provisional) of Divided Nations and Transitional Justice, Asian Tradition and Global Democracy, and Risk Society and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備註:因備有午餐,請事先來信向李小姐報名: yenchen@gate.sinica.edu.tw, 謝謝。
~~~~~~~~~~~
中研院社會所6/10()「學術演講」公告

講 題:Single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in Kore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English]

主講人:Dr. Hyunjoon Park (Assistant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nd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

主持人:楊文山 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時 間:100610日(星期五)下午230 - 下午430


地 點:中研院人文館南棟社會所802會議室

Abstract

Since mid-1990s, the divorce rate in South Korea has rapidly increased, rendering Korea to be a country with a comparably high rate of divorce. Considering the weak welfare state, considerably limited economic opportunities of women, and strong norm against ‘deviant’ family behavior in Korea, substantial growth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due to divorce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isparities between children living with a single parent and their counterparts with two parents. In order to appreciate implications of recent increase in single parenthood for social inequality at the next gene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arefully examine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onditions of single parents, particularly distinguishing gender (and causes) of single parenthood. Using data from census and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of 15-year-old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we assess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o-residence with grandparents among single-mother and single-father families in comparison to their two-parent counterparts. Then, we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children growing up with a single parent are at risk of academic underachievement due to their disadvantage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assess how co-residence with grandparents may compensate for the disadvantage associated with single parenthood. We discuss the findings for Kore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specially in comparison to Japan and Taiwan.

講者簡介:
Hyunjoon Park,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nd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received his Ph.D. (2005) in soci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social stratification, education,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Asian countries. Recently, he has extended his interest to examine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duc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immigrant and native children. He is also interested in changing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Kore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個人網站:
http://works.bepress.com/hyunjoon_park/
http://hyjpark.googlepages.com/home

備註:本活動由本所「家庭與生命歷程研究小組」 主辦。
~~~~~~~~~~~
中研院社會所敬邀,歡迎踴躍參加。
更多資訊請參閱本所網站:http://www.ios.sinica.edu.tw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6/25~6/28 第十屆質性研究研討會

本年度第十屆質性研究研討會預定於99/06/25-28為期四天舉辦,
聘請多位名師教學講習(詳見活動網站),講習會分為二階段舉行:

第一階段(6/25-26)
以質性研究入門,各種研究方法的進行要領及實例展示應用講習課程。

第二階段(6/27-28)
運用紮根理論研究法作為資料分析的範例,
並結合質性研究電腦軟體MAXQDA 10操作、質性研究資料分析電腦軟體ATLAS.ti 6.2版介紹與實作。

參與本研習活動有助於熟悉資料分析過程以及如何將質性研究軟體應用於學術研究上,
敬請您踴躍報名參加,本校師生(含校友)報名另享優惠,感謝您撥冗詳閱。

主辦單位:南華大學 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研究所
報名方式:網路報名(本屆採用線上報名,請於繳款後,再進入線上報名系統填寫相關資料)
電子信箱(報名相關表單繳交、問題詢問)nhusoc2011@gmail.com
傳真:05-2427150
詢問電話:05-27210012313
聯絡人:第十屆質性研究方法研習會籌備處
詳細報名方式請見官網:http://www.nhu.edu.tw/~edusoc/q10/q10.html

~歡迎加入我們邁入理論與實務相輔相助~

第十屆質性研究方法研習會:http://www.nhu.edu.tw/~edusoc/q10/q10.html
教育社會學研究所:http://www.nhu.edu.tw/~edusoc/
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研究所:http://appsoc.nhu.edu.tw/front/bin/home.phtml

6/3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學術演講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學術演講

講題:從抽頭到作莊:金權城市的轉型與都市成長機器的重建

講者:董建宏(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助理教授哥倫比亞大學都市規劃博士)

時間:201163(星期五)14:00-17:00

地點: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SS525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臺大社會系週四演講系列]陳美華─“Go China”:台灣男性的跨國性觀光

[週四社會學]演講主題:"Go China":台灣男性的跨國性觀光講者:陳美華(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主持人:吳嘉苓(國立臺灣大學副教授)


時間:5/26 12:30-14:00


地點:臺灣大學社會學系401室


講者簡介:學歷─英國約克大學婦女研究中心博士Ph.D. Centre for Women's Studies, University of York, UK .經歷─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研究專長─女性主義理論(Feminist Theory)女性主義與性(Feminism and Sexuality)性工作(Sex work)陽剛特質研究(Masculinities)。 演講簡介:這是個關於台灣買春團在中國進行性觀光的初探性研究。結合深度訪談和田野觀察的資料來分析台灣中年男性跨國買春的動機詞彙,以及跨國性觀光所涉及的性/別、階級與族群政治。

中山大學社會系2011/5/30演講『中介日劇:探索敗犬女王的性別與族群/階級政治』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南方社會學系列演講
講 題:中介日劇:探索敗犬女王的性別與族群/階級政治
講 者:楊芳枝副教授(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時 間: 2011/5/30 12:30-14:30
地 點: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3004-2教室 (歡迎踴躍參加)
更多計畫活動請洽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網頁http://www.gios.nsysu.edu.tw/

南華大學社會所- 第二屆「在地、批判與正義研討會」:社會理論與災難社會學訊息 (修正版)

南華大學 第二屆「在地、批判與正義研討會」:社會理論與災難社會學
會議時間:2011年6月4日(週六)
會議地點:南華大學 成均館會議廳C334
主辦單位: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協辦單位: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補助單位:教育部報名方式: 請填妥下列報名表(網站下載http://appsoc.nhu.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11050004&Rcg=1),電子郵件傳送至yem@mail.nhu.edu.tw 如果有任何問題,請洽(05)2721001分機2341。 **報名截止日期:6月2日(星期四)

哲學學程說明會重點摘錄 v.2

記錄:莊棨惟

與會教授

陳思廷教授、鄭喜恆教授、趙之振教授、黃文宏教授、張旺山教授、吳瑞媛教授、吳俊業教授

張旺山教授:

□□人社院學士班的同學,在選擇課程時會有一種迷網,不知道自己修得那麼多科,未來在哪裡?長才在哪裡?

□□這方面大家要記得,整個學士班是個循序漸進的計畫,給大家兩年摸索興趣和能力,到三、四年級時在你的專業上掌握,這個過程在你長期的發展會有非常好的結果(影響),你會有很強的再造能力,你在進行研究會有很好的基底,不會陌生。

□□你的摸索、你的自由,你要好好去利用,你要多多去各種不同的課程,才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

□□你可以現在就可以去借書、去了解,等到下個學期時,你才有機會把握去修自己想修的課。

□□哲學的課程,以哲學為主修、為副修時,一般來講要修30個學分,必修課程有四門,邏輯、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

□□選修課程分成幾類──

□□「哲學史相關課程」:個別哲學家專家課程(柏拉圖、亞理士多德、康德、黑格爾、笛卡兒等)、斷代哲學史(希臘哲學、經驗主義、理性主義等)

□□「哲學經典課程」:哲學著作的研讀課程,經典的閱讀

□□「個別領域的導論性哲學課程」:刻就普遍論題或重要學統,通論概要、系統闡釋。議題包括心靈哲學、語言哲學、美學、現象學、自然哲學等。

□□「專題與進階課程」:配合作學士論文、專題、國科會論文

□□哲學所的課程在三、四年級修的話可以當作畢業學分,超過畢業所需的話,如果以後考上哲學所的話,之前的課程可以抵研究所六個學分。

□□必修課程的變動,剛剛有講到是四門課,但是我們覺得是相同的課一直再開,等於是排擠我們開其他選修課的空間,我們以後應該是邏輯每年開一次。

□□我們本來規定副修哲學四個必修課(邏輯、形上、知識論、倫理學)都要修,可是我們後來討論,不要設太多限制,所以我們完全取消副修學程的必修規定,這個規定是今年開始。

□□基本上就是,你主修哲學的話你要修滿30學分,四個必修課程。也就是你要有12個必修學分,18個選修學分。

□□副修哲學的話,則沒有必修課程,可以全部都是選修課程,只要修滿18學分即可。

張旺山教授:

□□如果有人對政治哲學、道德倫理,哲學問題有興趣,你可以修我的課。

□□

(老師介紹自己下學期的課程以及專長)

吳俊業教授:

□□我的專長是,現象學、當代的歐陸哲學

□□下個學期我在通識課程教的批判思考,是要做廣泛思想的練習。人社的課程選修,存在主義思潮,狹義的存在主義,是只講沙特,廣泛的存在主義是包含很多不同的哲學家,像是海德格等。

(課程資訊請看校務資訊系統→課程、成績→教師歷年授課資料查詢)

吳瑞媛教授:

□□我的專長是心理哲學和倫理學(價值)。

□□形上學,通常每個哲學家都有一個形上學立場。

□□我想了解那些在自然主義底下變得很奇怪的現象,價值的改變是因為什麼?

□□我是想要讓大家知道這些問題,動機在幹嘛?你知道他是在幹嘛的,這樣會讓人變聰明。

□□這課的設計就分兩方面,淺論和深論。是有主軸、老師有意見,就這幾個問題,老師會提出自己的立場來接受大家的挑戰。

□□(課程資訊請看校務資訊系統→課程、成績→教師歷年授課資料查詢)

黃文宏教授:

□□我的專長是現象學和詮釋學和日本的哲學。

□□(課程資訊請看校務資訊系統→課程、成績→教師歷年授課資料查詢)

趙之振教授:

□□我的專長是知識論、語言哲學、當代美國哲學

(課程資訊請看校務資訊系統→課程、成績→教師歷年授課資料查詢)

鄭喜恆教授:

□□我的專長是實用主義。

(課程資訊請看校務資訊系統→課程、成績→教師歷年授課資料查詢)

陳思廷教授:

□□我的專長是經濟學、哲學、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

□□經濟學哲學,是一個後設的學問,研究經濟學方法的哲學。

□□(課程資訊請看校務資訊系統→課程、成績→教師歷年授課資料查詢)

哲學所秘書(漂亮大姐姐):

□□有問題歡迎來找我!

張旺山教授:

□□現在我們就一些可以共同討論的問題,提出來討論,如果沒有問題就讓大家自由交談。如果要把哲學當主修的話,就請大二準備要開始計畫修課了。

趙之振教授:

□□哲學課程裡面,邏輯是必修的,可是哲學所有一個服務,因為邏輯課上有助教,如果你作業不懂,所裡有個很好的輔導系統。基本上我希望你們上課不懂就要立刻問,也可以來所裡要求有輔導的學長。所以如果你們修課有問題,都可以找助教或是哲學所的老師。

鄭喜恆教授:

□□關於課外輔導中心,我們哲學所網頁上,可以填申請表,我們會為你安排研究生,可以陪各位念書,這是我們哲學所特有的設計。

黃文宏教授:

□□我在補充一下,也要看實際的情況才會有輔導老師,所以不一定有,也要看有沒有這方面專長的學長姐可以幫忙。

鄭喜恆教授:

□□基本上是英文跟邏輯課的輔導。可以請研究生教你英文。

張旺山教授:

□□除了邏輯跟英文閱讀之外,很重要的是,我們學校有讀書會的經費可以申請,學校有這個制度,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利用。另外很重要的是,如果你們真的想修哲學學程,在大學上就要有一個深入的研究,大概二年級左右可以提出計畫,到時候去申請研究所,對你很有用,而且是很好的訓練,要愈早愈好。在大學時間,一年級的時候有辦些聯誼活動,希望哲學所內可以變成一個家庭。

□□明年開始,我們學程的學生,會有代表在所務會議,雖然在哲學所的老師只有我掛有人社院學士班的名牌,但是我們哲學所老師都非常歡迎你們來跟我們談問題。可以把整個人社院有開學程的老師都當作你們的資源,好好去利用,好好去探索自己。


(自由交談)



文化研究學程說明會 重點摘錄

時間:5/24(二)

地點:C310

人數:同學20人,學程派出9

紀錄者:林子璇

劉人鵬老師以投影片介紹文化研究學程,以下摘自其中:

*文化研究在台灣的性質

1. 跨學科的科際整合(在各學科之間遊走,不一定能統合)

2. 具有社會關懷的人文精神,參與及介入社會過程(連結學院與社會)

3. 強調有理論基礎的批判、反思性分析

4. 掌握文化的特定性解釋──歷史脈絡化的重要性

*文化研究的學院建制化

1992 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成立(亞洲第一個相關機構)

1998台灣文化研究學會成立(亞洲第一個學會)

1999交大語言與文化研究所成立(台灣第一個正式教學機構)

──是相對於其他學科,較新的學科

2000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國際刊物發刊,強調亞太而翻西方觀點的文化研究

2003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跨校學程開始運作

2004清大人社文化研究學程正式成立

──是較年輕的學程

*文化研究認為正在快速變動的世界已經無法以單一學科的方法來理解,必須透過連結各個學科中所提煉出來的尖端知識,才能提供有力的解釋,並介入此變動過程

*文化研究學程相當符合人社院學士班成立初衷

*教學方向

1. 鼓勵跨學科的走向

2. 培養社會關懷的人文精神

3. 訓練思考能力及歷史脈絡化解釋方法

*出路

1.文化工作者(文化創意產業,如報章雜誌、音樂電影)

2.民間文化及社會運動組織工作

3.文化中心工作人員(文化政策)

4.學術研究及教學

*學程學分要求請見人社院學士班網站

──作為副修學程,可以輔助主修學程,蹦出新火花

*台聯大跨校文化研究學程

提供課程的學校:清、交、中央,包含大學部及研究所課程

請參考課務組網站

──鼓勵同學跨出去,修他校精彩課程是個很棒的機會

*下學期課表

會放在這學程的課,是有參加亞太文化研究室又與文化研究學程相關的老師,經老師同意便會歸入(所以也可能屬於其它學程,但只能抵任一學程的學分)

文學與文化論述選讀 劉人鵬

旅行與文學 顏建富

近現代小說與文化 顏建富

馬來西亞華文小說概論 謝靜國

海德格論世界的世界性 黃文鴻(研究所)

日本近代化的曲折 鐘月岑

精神分析與藝術 陳傳興

驚悚片類型研究 陳傳興

 (劉人鵬大推陳傳興!他快退休了,想修要把握機會)

文化遺產 李威宜

文化與社會 周平

地方文化與經濟 張維安

博物館與社會 郭瑞坤

散文鑑賞與習作 王鈺婷

*中文所博士班宋學姐分享

1996進清大,在文化研究室幫忙,剛修完跨校學程

-想要超越科系須要付出代價,這來自文化研究的自由

-文化研究被批評沒有中心理論、思想零碎,對修習學生好像沒有安全感,但這來自對學科的不同想像

-讀某個學科好像就表示能完整掌握一學科的知識,文化研究提供不同的可能性,近幾年來相較於傳統學科(社會學、歷史等)修讀人數增加,發展也不錯

-或許可以珍惜這樣的不安,與知識的緊張感提醒了修讀學生對其的敏銳性,而不是隨著既定的知識版圖走,新的路線要自己慢慢摸索──去想知識對我的意義為何?

-其它傳統學科像正規軍,文化研究像游擊隊,後者且戰且走

劉:適合不想走既定的路、想要參與社會的同學

林韋伶

07級,現在讀社會所

-那時修社會學加文化研究,沒後悔這樣選課

-不安是很必須

-人社系就是跨領域,你不修文化研究,還是會遇到一樣的問題

-現在很多面對世界的方式,是來自文化研究的課程(而不太是社會學程),當初受陳傳興老師影響很深

-文化研究從自我延伸,帶著我們拓展自己的疆土

-我擔心因為文化研究學程的課很有趣,大家變的不認真,不過修為在個人

-文化研究適合兩種人:對自己非常有興趣的人,看到什麼都覺得跟自己有關;對自己沒有興趣,不大質疑自己,但對自身以外的事情非常有興趣;就是大家都適合來讀文化研究

林思晴

-現正在文化研究室當助理,之後會就讀台文所

-我感謝一開始沒有學到太多理論,雖然別人能用社會學三大家支持論點;我覺得我比較能放的開去做研究

-陳光興老師對我很重要的是帶我讀陳映真文本,文本真的要仔細讀、讀出感情;他說過希望你現在多看一點,多了解與自己的連結

-修完電影分析課,會認真去想導演為什麼這麼拍

-一開始覺得能接觸很多,覺得很開心;到中途有點灰心,因為沒有典範;到現在很開心,能在文化研究導論接觸到很多議題

-我現在要做碩士論文,以近十年的同志文學為分析對象,但受到一些老師質疑為何不將文本放在主位

-文化研究學程就是可以找到一個關懷對象、繼續研究

劉:

-一旦跨出去,你對原先的框架就不合格了,永遠會在張力裡,好像不夠傳統學科

-面對這樣的困境,就要去衝撞,這是知識可以開展的契機,目前依傳統學科去做,也許是順利的,但長期要問意義在哪

-很多領域的大師,當初也有遇到對該領域經典連結的問題,如班雅明

-認識到框架有限制,希望在這文化研究裡,給年輕人一些空間

-好像也不是會受到批評,也會有稱讚,會像是說你好有創見

張祖榮

11

-為什麼要念文化研究學程?

一、因為我進人社就想讀跨領域的學科,去選社會學或其它,好像還是會被框架助;文化研究相對比較自由,不會被規定用什麼理論去研究

二、不想只學某一個東西,能念到非常廣泛的東西,下學期課表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這和我自身非常相關,比如我修歷史學程的平埔研究,就要去想相關的論述;但我修文化研究學程,就能從生活中想例子,比較有趣

-文化研究學程遇到的問題

一、課堂會有很多小組討論,要抱持開放的心,不是記老師講什麼就好,應是聽其它人的觀點,在討論中常會發現個人對理所當然的事有不同的認定

二、自由的代價!像我一直不知道要怎麼交作業,因為覺得自己知道的還不夠;沒有系統化知識,應該要自己去查一下課堂上提過的學者,自己去追尋知識,若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闡述自己的想法

問:清大文化研究學程有沒有特定的取向?因為文化那麼大,像清大沒有古典音樂相關課程。

劉答:應該沒有。課程目前呈現的方式沒有本質的意義,要在各自脈絡去看;作為副修學程,是將多學系的課程放在這裡選擇,是用不同觀點去看另一主修學程。藝術方面的課,陽明以後可能會開視覺文化的課,或修陳傳興開的電影課,歷史所馬老師有開過藝術課。文化研究是以游牧性質做為特色。

張答:以專業為導向的話,自修比較好,因為這邊就是只能開這些課程;應是拿自己的專長去和別人做激盪。

宋答:要看課綱;可以從老師專長去修課。

劉補充:

-文化研究是陳光興老師打出來的,可以去交大修他的課,也可以去中央修性別研究、視覺文化的課

-交大社文所常邀客座教授來,值得把握機會去修

鄭聖勳

和宋同時進中文系,現在念中文所博士班

-人社系剛成立時,那是我夢寐以求的課程

-文化研究學程有選擇學分的彈性、規畫課程的彈性,想要到他校課程旁聽,也能用這方式支持你去聽,可以算學分

-能在各學科走走逛逛,未嘗不是好事

-我想做的文化研究是流行音樂、體育、動漫,但不是在中文學科範圍內;我是以怎麼做文化去想它

語言學程說明會 重點摘錄

語言學程說明會 重點摘錄

紀錄者:陳其

(非逐字稿)


曹逢甫教授(語言所所長):

人社有許多的專業領域,希望大家在對各個領域有了解之後,在選擇自己所想要的學程。辦這次說明會,主要就是提供各位同學語言學的資訊,看看語言學學的內容是不是符合同學的期待。

曹逢甫教授:

國高中的時候,國文課本的文言文很多,而上課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課文內容/意義的講解。語言學的知識可以告訴你為什麼要學文言文,為什麼要學白話文;或者是之前在吵閩南語應該要用何種方式拼音,當初有討論過是不是要用注音來拼音,不過語言學的研究可以提供資訊,用注音符號是拼不太出閩南語的某些因的。這裡是簡單的介紹一下學習語言學會有什麼功用。

張月琴教授:

教語言學其中一部分就是在教世界上所有可能的音,教大家怎麼去發這些音。當然,在發這些音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發音器官,進而去了解發音的方式,這些都了解了,學語言就會學得非常快。

另外,有些音很受歡迎,例如「降」(「這樣」的簡稱),語言學就會教你去了解為什麼有些特性的詞彙會被大家簡稱,它的原理/規律是什麼?語言學就像是一幅抽象畫,有抽象的美,學語言學就是要去追求抽象的美,然後去追尋語言的規律。

羅德晶教授:

(因為教授是說英文,有遺漏/翻錯/曲解意思的話請見諒

(開頭第一段不知道教授是在介紹她研究的專業還是介紹語言學在學哪些內容)……研究語言如何在各個文化中被應用,也就是在研究語言的文法(例如會比較各語言的語句結構)。

社會語言學:研究階級、性別等社會身分,如何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與互動方式(非語言表達)。

歷史語言學:研究南島語、語言的發展/傳遞過程,例如台灣與澳洲之間原住民族語言之間的關係。

語言學不僅僅是在學習文法,也就是說,語言學不只是在教/研究每個語言的語句結構、動詞放哪裡之類的,而是還有很多其它的領域,例如社會語言學就是個例子。

蘇宜青教授:

像在語言學導論這堂課,教你的就是一套方法,可以去分析語言,可以去分析你熟悉的語言、正在學的語言、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語言。除此之外,還可以去研究腦傷病人其語言表達如何被阻斷,大腦的哪些部位是控制/維持哪種語言的表達能力,例如不同種類的腦傷,可能有的是會造成語句錯亂,但講的東西是有意義的(就是文法錯亂的意思),而有的可能是可以講出一大堆東西,但皆無所旨。再來就是研究兒童的語言發展。

***

學語言學不等於要學很多種語言。語言學在二十一世紀這個跨領域的世紀,就不再只有以往的語言學五大領域(就像前面教授提到的,還有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

另外,台灣這個地理位置還不錯,有很豐富的資源來研究語言學。

大學的時候有修第二外語,是修俄文,那時侯覺得俄文很雜很亂很難學。之後修到的語言學概論,發現很多理論都可以用在第二外語上,這對學習外語非常的有幫助。

語言學也會教你去思考每個語言在試圖去表達某個概念、或是要去指涉某個物件時,都會受到使用那個語言的文化背景的影響。例如閩南語的「我們」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的我們有包括我,另一種則無;台灣閩南語的一隻傘是唸一「隻」傘,而港澳地區的閩南語是唸成一「張」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