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追蹤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4/6 (三) 在社會學的想像之外 -讀社會學的人在未來到底可以做些什麼樣的事情?

講題:「在社會學的想像之外 -讀社會學的人在未來到底可以做些什麼樣的事情?」

演講者:陳東升 教授

時間:2011年4月6日上午10點

地點:本校正心樓0322教室

主持人:黃敏原 助理教授

電話:(04)24730022轉12140

演講者簡歷: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修法說明


人社的同學們大家好:

  這封信有點長,但內容攸關人社一直以來學生自治制度不明確之改正,其中尤以正當性為甚。此信係為修法人員招集說明,對自治,或是修法有興趣的同學應閱畢此信。然而,修法完成後有賴全系同學投票,所以此信並非僅寫給部分同學──而是全系同學。未來人社學生自治制度若要順利運行,現將有賴全系同學關心與支持。

本文:
  人社系自更名為人社院學士班並與原學士班合併至今將迄一年。然而,系會組織章程與各項選舉辦法皆未更新,也就是說,現今仍然沒有一套名實相符的系會組織章程與各項選舉辦法(註1)。勉強來說,延續舊制以為現今狀態是迫不得已的作法,但此狀態不應繼續下去,尤其下屆系會極有可能由14級的同學們組成。於此,若不更正,對於下屆系會運作的正當性將會有極大的問題(註2)。

  同時,系務會議中決議實施學程實體化(註3),需選四個主修(人類、社會、哲學、歷史)的學程招集人,並由招集人負責相關之事務,其中包括選出學程代表參加所務會議與課程會議。這是新的嘗試,也意味著沒有任何有關於學程招集人的選舉辦法。因此,希望藉由這次修法,同時訂定學程招集人選舉辦法。

  以下將詳述本次修法方式與過程。首先,是修法代表產出部分。各班各派一位(下段說明派選方式),系會出派一位(系會僅有提案與發言權,無投票權)。即大一清班與華班各一位,大二至大四各一位,加上系會的一位總共六位(有投票權者僅五位)。以班為考量的目的在於,未來人社院學士班的制度是以目前大一為主,因此大一有較多的代表應屬合理;人數限制六位是為開會效率著想;系會則是基於其角色的特殊性,不應具投票權。

  各班修法人員之派選由班代掌理,形式不拘,惟需注意人員之正當性問題,意即不可班代自行私下選人,需通過公開方式如連署或投票等方式選之。

  本次修法需修三個選舉法規、一個章程。三個選舉法規分別為:學生代表選舉辦法、系務會議代表選舉辦法、系會正副會長選舉辦法。章程則是人社院學士班系學會章程。同時另要新增學程招集人選舉辦法與班級代表選舉辦法(4)。所以一共有六個法規要處理。

  時序部分,由於學生代表選舉迫在眉睫,需優先完成修法,經全系連署通過後生效(通過門檻由修法團隊另定之),以趕上選舉。其餘五個法規的部分,以系會正副會長選舉辦法、學程招集人選舉辦法、系務會議代表選舉辦法先行修法,若時間不緊迫,則續增班級代表選舉辦法,四項法規同時連署。最後,是章程之修訂,此為本次修法最重要的部分,需留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討論與修正。

  各位不必將修法或是新增法規看得過於困難。基本上,以上法規皆有現成的法規可供參考,小則修改組織名稱與不合時宜之條目即可,大則只有章程之修訂,但會有充足的時間來修。大家不必擔心修法會佔據太多個人時間或是給予太大的壓力。

  最後一項說明,本次所有增修之選舉辦法(五個選舉辦法)皆為臨時辦法,有效期限暫定為當屆選舉。待章程修正後,再將這五項選舉辦法追認為正式選舉辦法,並視情況修正內文。

本文結束,以下為註腳

1.就名而言,現今僅有人社系系學會章程及各式人社系XXXX選舉辦法,而無人社院學士班系學會章程及人社院學士班XXXX選舉辦法可供援用。就實而言,(現)人社院學士班系學會社團依課指組之認定,沒意外的話,是延自(原)人社院學士班,而目前也有(原)人社院學士班系學會章程,但就系學會的傳承來看,本屆系會(應為第八屆)係傳承自原人社系系學會。

2.系會正當性一直以來皆是人社有所爭論的問題,如有曾有學長姐質疑章程之正當性,其中章程是否在課指組立案也是問題。雖若在本學年初即進行修法,可以及時更正正當性等問題,但此是忽略大一同學的權利,尤其,人社未來的制度將以目前大一為主,實無不讓大一參與修法之理由(參與應是實質上的參與,即在了解系上運作情況的前提下來討論)。

3.人社修課制度是主副修學程制與雙專長制並行,目前大一與大二同學可以選擇以一主修、一副修之畢業條件畢業,或是以第一專長(一主修)、第二專長之畢業條件畢業。兩種畢業條件,都要選擇一個系上的主修學程作為主修或是第一專長,因此主修學程對於人社的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惟目前學生並無與所上有直接的關連,所以希望藉由學程實體化,以保障選修該學程學生之權利。

4.學程招集人的實質掌職將於日後另定之。班級代表選舉的部分,有鑑於目前班代可謂萬年班代,大一選上後即當四年,實不符合民主精神。希望藉由這次增修法規的機會,訂定一個班級代表選舉辦法,使得班代可以正常改選。又班級代表是原系會章程中重要監督系會之組織,因此應審慎待之。

人社系會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3/22 Shopping與性別

李玉瑛演講:Shopping與性別3/23下午3點中央綜教館O114

講題:Shopping與性別

主講人:李玉瑛老師(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王俐容老師(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日期:100323日星期三

時間:下午3

地點:中央大學綜教館O114

交通:http://www.ncu.edu.tw/ch/about_22.html

參考資料:

李玉瑛(2006Shopping,血拼,瞎拼:逛街購物研究的初探,《台灣社會學學刊》37207- 236TSSCI

聯絡人:黃敏峰(992通識選修當代消費文化與社會助教)

0922111687

mf0800@gmail.com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3/17(四)[ 臺大社會學系,週四演講系列 ] Marco Casagrande (廢墟建築學院主持人) :用都會堆肥將台北城轉過來:一位芬蘭建築師觀點下的第三代城市

演講題目:

用都會堆肥將台北城轉過來:一位芬蘭建築師觀點下的第三代城市

URBAN COMPOST TURNING OVER TAIPEI

Ruin Academy on the way towards the Third Generation City

演講者 :Marco Casagrande (芬蘭建築師,廢墟建築學院主持人)

主持人:曾嬿芬

演講時間:20110317日 星期四 中午12:30-14:00

演講地點:臺大社會學系館401

講者簡介:

Marco Casagrande,芬蘭建築師,對如何實踐空間美學有其獨樹一格的想法。生長於北極圈邊的芬蘭小村─TurkuMarco他的建築作品常常試圖回應人與自然,都市之間的關係。懸立於草地上的腳穀倉、以廢船為皿,有機廢料做底種滿像樹的小公園、宛若盛開的白花插遍整座山谷的舊床單等都曾是他的經典作品。Marco2010年與台灣的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一同闢立"墟建築學院",不時舉辦工作營,實踐廢墟建築學院的使命:將既存水泥方盒廢墟化後讓自然界佔領,期達到人文、建築與自然之三方平衡之第三代城市」。(摘自建築廢墟學院fb)

演講簡介:

第一代城市的概念是人類直接與自然連結相依。
第二代城市是工業化城市,宣告著人類從自然中獨立。
第三代城市是工業化城市的有機廢墟,台北城市中的社區花園是第三代城市主義中的碎片,與周遭的工業環境共存。

隱居於城市中的無政府園丁,掌握著因地制宜發展出的小巧靈活的「在地智慧」,作為現代人與自然間的溝通橋樑;而當一座城市認同自己的在地智慧並且讓自己成為自然的一部分時,第三代城市便得實踐。(摘自Taipei Organic Acupuncture 一文)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3/25 典藏記憶:Josef Beuys的展櫃裝置藝術

陽明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春 季 院級演講系列 ()

講題: 『典藏記憶:Josef Beuys的展櫃裝置藝術』

講者: 曾曬淑 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時間: 100 03 25 () 下午 15:00 - 17:00

地點: 陽明大學人社中心階梯教室

歡迎踴躍參加
校園地圖:http://www.ym.edu.tw/map.html (人社中心 Y7)
交通指南:*捷運淡水線「石牌站」轉搭「陽明大學校車」(石牌站斜對面眼鏡門口)
搭乘校車至「實驗大樓站」下車,需支付2元交通費(需以悠遊卡刷卡支付)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3/14 中山大學社會系演講「拼裝台灣的減害政策」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南方社會學系列演講

講題:拼裝台灣的減害政策 (Assembling Harm Reduction Policy in Taiwan)

講者: 陳嘉新助理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助理教授)

時間: 2011/3/14 12:30-14:30

地點: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3004-2教室

(歡迎踴躍參加)

更多計畫活動請洽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網頁

http://www.gios.nsysu.edu.tw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3/11~3/12 2011台港社會學與社會意向研討會

會議名稱:2011台港社會學與社會意向研討會」
2011 Taiwan-Hong Kong Sociology and Social Image Conference

日  期: 2011311()-12()

地  點: 中研院社會所802會議室 (本院人文館南棟8)

會議簡介:
社會意向調查為了將台灣社會的現象置於國際間加以比較,自2000年開始與香港亞太所合作在台灣及香港兩地同步進行主題及內容雷同的電話調 查,目前已累積共有9年的資料。這些調查資料除了分別揭示個別是社會的現狀及趨勢,亦提供華人社會間直接比較的基礎,同時也希望能藉由重新檢 視過去共計38次的資料,做為檢討與經晉社會變遷與社會指標調查研究計畫。

本所及香港中文大學過去曾共同舉辦4次「社會意向與社會指標調查研討會」,今年將於本所舉辦第五次會議,並擴大舉辦為「2011台灣-香港社會學 與社會意向研討會」 。共計邀請14位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及社會系之學者與會,預計發表20篇論文。

本次會議的議題範圍包含三大部分:
一、港台兩地的比較研究;
二、港台學者各自以單方的社會現象為主題,從相同議題進行延伸比較;
三、其他涉及調查資料的主題。

報名時間: 即日起,至10039

報名方式: 線上報名。報名網址: http://www.ios.sinica.edu.tw/registration/20110311/register.php

備註:因研討會名額有限,報名若額滿,將以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研究人員與學生優先參加,造成不便,將請見諒。

聯 絡 人: 中研院社會所 楊天盾助理
TEL
(02) 2652-5158
Email
a710765@yahoo.com.tw

詳細資訊請參考本所網頁:http://www.ios.sinica.edu.tw/ios/?msgNo=20110311-1

3/10 兒童權的理念與行動

[世新社發所社會發展講座]

時間:100224~100616日期間 每週四晚上7:00~9:30
地點:世新大學管理學院 M736教室

講座簡介:
社會發展講座為世新大學社發所開設之課程,透過海內外具有批判性論述與社會實踐的講者分享,引領聽眾對不同領域的關注,培養對現實世界提問,以及批判分析能力。本講座針對不同專題,每個專題邀請三至四位講者,從不同面向切入演講,並接受提問與討論。講座免費對外公開,歡迎各界人士參與。
本學期專題有四:「司法與人權」、「動物權‧動物保護」、「文化行動主義」、「小農耕作與綠色消費」。

----------------------------------------
[本週講座介紹]

「司法與人權」專題講座

題目:兒童權的理念與行動

講師:林真美 老師 (兒童文學工作者)
時間:99310 () 晚上7:00~9:30
地點:世新大學管理學院 M736教室

講師簡介:

林真美。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日本國立御茶之水女子大學兒童學碩士。

1992年開始在國內推動親子共讀讀書會,1996年策劃、翻譯【大手牽小手】繪本系列(遠流),2000年與「小大讀書會」成員在台中創設「小大繪本館」。2006年策劃、翻譯【美麗新世界】(天下雜誌)繪本系列及【和風繪本系列】(青林國際),2010年策劃、翻譯【米飛兔】繪本系列(天下雜誌),譯介英、美、日……繪本逾百。

目前在大學兼課,開設「兒童與兒童文學」、「兒童文化」等課程。除翻譯繪本,亦偶事兒童文學作品、繪本論述、散文、小說之翻譯。如《夏之庭》(星月書房)、《繪本之力》(遠流)、《最早的記憶》(遠流)……等。《在繪本花園裡》(遠流)則為早期與小大成員共著之繪本共讀入門書。

演講綱要:

兒童權的理念與行動

◎兒童權利知多少?
◎兒童權利不彰事件簿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日本的「兒童權利條約」市民運動
◎「兒童文化研究社」:從〈為兒童發聲〉到〈讓兒童發聲〉

請同學先行閱讀文本:《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3/04(五)藝術的力量:哲學與美學工作坊

有意參加者,請於10033日前回信至 philo@mail.nsysu.edu.tw 報名,謝謝。本活動將會提供報名者中午便當。

藝術的力量:哲學與美學工作坊

時間:2011.03.04()上午10

地點:中山大學文學院209會議室

參與學者:

社大影像教育小組召集人 林寶元

文化評論工作者 王墨林

黑名單工作室 王明輝

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 洪儀真

影像紀錄工作者 蕭立竣

議程:

10:00~10:20 簡介本工作坊緣起和目的

10:20~11:00 林寶元

題目:戰後夜空中的星叢:紀錄影像、歷史、美學

11:20~12:00 王墨林

題目:小劇場運動中的身體性

12:00~13:30 午餐休息

13:30~14:10 王明輝

題目:集體聽覺

14:30~15:00 播放影片

15:10-16:00 圓桌討論

中山大學 3月司徒薇演講與【離散、記憶與小說工作坊】

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外文系離散/現代性研究室20113月學術活動

LECTURE

演講人

司徒薇

(Mirana M. Szeto)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 of Hong Kong)

Shifts in Hong Kong Mainstream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Masculinity Post 2008

3 March

(14:00-16:00)

316

討論會

WORKSHOP

離散記憶與小說

4 March

305

13:30-14:20

黃錦樹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教授)

窗、框、與他方:論郭松棻的域外寫作

14:20-15:10

黃雅嫺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士後研究)

郭松棻小說中的記憶與漂流

15:10-16:00

楊凱麟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

施明正:書寫的身體政治或政治身體的書寫

16:00-16:20

16:20-17:10

司徒薇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

華語語系文學跨地域、基進的創新策略:

以黃碧雲的小說為例

17:10-18:00

張錦忠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記憶、歷史與告別:

黎紫書的《告別的年代》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3/10 [ 台大社會學系,週四演講系列 ]鄭雁馨─青少年肥胖不只影響生理健康:偏見、同儕互動與親密關係的長期研究

[ 台大社會學系,週四演講系列 ]

演講題目:

青少年肥胖不只影響生理健康:偏見、同儕互動與親密關係的長期研究

(Social Antecedents and Union Outcomes of Adolescent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 Focus on Overweight Youth's Development)

演講人:鄭雁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主持人 : 蘇國賢(台灣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演講時間:20110310日 星期四中午12:30-14:00

演講地點:臺大社會學系館401

講者簡介:出生成長於台南市成大學區,大學就讀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後隨即前往美國求學。先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教育碩士學位,後又前往賓州州立大學社會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入學後因緣際會決定加修社會學與人口學的雙主修課程,後跟隨Robert SchoenNancy Landale兩位家庭人口學者進行了一連串美國家庭與青少年的研究。博士畢業後,受聘前往位在波羅的海邊的馬克斯蒲朗克人口研究機構進行為期兩年的博士後研究,主要跟隨Joshua Goldstein博士從事人口學近數十年極度關注的已開發國家低生育率的人口計量分析與研究。2010年十一月返台至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擔任助研究員一職。

演講內容簡介:在生命歷程的理論架構下,本研究嘗試從社會學與人類發展的觀點探討青少年期的過度肥胖如何透過同儕間的互動排擠進而影響親密關係經驗的發展,由於青少年與成年初期的親密關係建立與經驗乃成年期婚姻與同居經驗的先驅指標,此一動態過程需仰賴長期追蹤資料,方能一探三者之間的動態關係。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3/9 張英進教授主講,講題:作為跨地實踐的國族電影:反思華語電影史學

講題:作為跨地實踐的國族電影:反思華語電影史學

講者:張英進教授(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文學系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教授)

時間:201139日(週三)14:00-17:00

地點:交通大學光復校區人社二館106A

摘要:

本文將華語電影置於一個複雜多樣的地域、軌跡和史學網路中進行反思,強調我們必須進一步將跨地實踐建構成華語電影產業和電影人至早期電影開始到全球化時期一直保持的基本傳統。通過強調地域和軌跡來反思華語電影史學的經典塑造,本文指出跨地實踐其實是華語電影的主流,因此在電影史的研究中應該發展新的史學觀,重視歷史的斷裂和碎片,關注流散和多地因素,建構以多種樞紐點相互聯繫的跨地電影史。

關鍵字:跨地實踐、多地性、電影史、斷裂、碎片、流散、樞紐

講者簡介:

張英進,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文學系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正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訪問講席教授。英文書籍包括《中國比較文學論文集》、《中國電影百科全書》、《民國時期的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中國電影史》、《當代中國的另類電影文化》、《全球化中國的電影,空間與多地性》、《華語電影明星研究》、《世界華語電影指南》等十部。中文書籍包括《審視中國》、《電影的世紀末懷舊》、《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影像中國》、《多元中國》等九部。

建議閱讀書目

Emory Elliott (ed.), Columbia Literatur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序言.

Denis Hollier (ed.), A New History of French Literatu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序言.

Linda Hutcheon, Djelal Kadir, and Mario J. Valdés,Collaborative Historiography: A Comparative Literary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Occasional Paper, No. 35, 1996).

Marcel Cornis-Pope and John Neubauer (eds), History of the Literary Cultures of East-Central Europe: Junctures and Disjunctures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 vol. 1. 序言.

主辦單位: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學程、交大社文所、交大外文系、交大電影中心、交大新興文化研究中心

電話(03)571212158108 cecs@cc.nctu.edu.tw

交大社文所http://www.srcs.nctu.edu.tw/ 新興文化中心http://www.cecs.nctu.edu.tw